2021工作日第一天
參加各里辦公處舉辦的里鄰工作會報
也協助頒發區公所2年一聘的鄰長聘書
市政府的民政系統是 民政局>區公所>里辦公處,鄰長算是義務性質,由里長推薦,每里有公務員里幹事支援。
許多基本民生業務需要里鄰協助,例如:打疫苗、振興登記、社區防災演練、發物資等等,以及配合公所或自主舉辦活動。
基本業務外,每個里辦型態其實蠻視主事者風格。有的類似社區據點舉辦各種課程,有些大量提供社福轉介,有些積極爭取看得到的基礎建設,近年來也有參與長照據點的里辦。
其他就是民眾大大小小的建議,里辦會找議員,邀請市府單位辦理會勘、協調會來反應。
小至護/修剪一棵樹、公園器材增減、修路、增加路燈、調整紅綠燈秒數,到興建一座幾千萬的公園,在市府的公民參與程序中,都需要里辦的意見,或者由主責單位會同里辦開民意搜集座談會。
在我參與地方政治的兩年經驗中,我會覺得我們還在地方民主化的進程中。
年輕人其實很關心政治,但,我們對生活周遭的政治議程是疏離的,是誰、什麼過程決定了我們的生活環境,其實很陌生。
這跟地方政治資訊隱晦有關,也跟我們習慣投入輿論政治有關。
我不只一次聽過「修馬路、修水溝是里長在做的事,議員關心幹嘛?」這樣的想法。
其實這些也不是里長的事,通通是市府的事。
台北市那麼多破路,為什麼是修這條不是修那條?我們每一年開闢多少條道路,發出多少補償金?如何挑選?人孔蓋防滑改善用塗料一顆5千,整顆換一個5萬,全市十幾萬顆孔蓋,如何決策?
地方政治或許沒有輿論政治激情,確實也較繁且雜,但近距離體驗,富有人類學田野式的刺激有趣。
真心邀請大家有空可以進來看看(?),我自己也有帶一組(?)。
我想說的只是,這座城市的模樣,需要你們的一點關心。
//本篇真的不是徵才文 :)